同传主播王小燕:永远走在超越自己的路上
她通过电波向日本民众讲述今天的中国,她作为同声传译译员,忙碌在各大活动的现场,她身体力行实践自己推动中日交流的理想,她是许多日语学习者心中的偶像和榜样。她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(CRI)日语主播王小燕。
“通过电波讲述中国、讲述中日之间的往来”
作为一名日语主播,王小燕的日常工作是制作CRI对日广播专题节目及新闻的采访、编辑、翻译和播报,用日语向受众介绍中国以及中日友好交流的大事小情。其中,她提议创设并担任主持的深度专访栏目《CRI会客厅》4年来高朋满座,嘉宾既有活跃在中日民间交流第一线的友好人士、年轻学生、地方政府官员,也有享誉世界的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、花样游泳教练井村雅代、设计师原研哉、漫画家夏目房之介、妖怪教授小松和彦等各界著名人士。
她说,“在工作中,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,也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理想——通过电波,向受众讲述发生在中国、发生在中日之间的一个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。我觉得这件事十分美好又充满意义,可以说是把乐趣当成了工作,把工作当成了乐趣。我总是在不断思考,如何以一种更生动、更容易让对方接受的方式去讲述”。
天道酬勤,她参与制作的新闻作品屡获中国彩虹奖、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,她本人也曾获得中国广播界最高奖项——金话筒奖。但提及这些奖项,王小燕表现得云淡风轻:“得到的奖项永远只是颁给过去,而不是未来。”
与“同声传译”的不期而遇
刚参加工作不久,一个环保相关会议的主办方希望CRI能派出日语同传前来外援,王小燕便有了人生第一次同声传译经历,并在之后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中成长起来,成为日语圈里有名的同传译员,近年来,相继在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、北京—东京论坛、中国社科论坛等等重要的中日双边交流机制中担任同传工作。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40天里,她作为主力译员参与了央视新闻频道的灾情直播传译,以快速、准确、精炼的语言传译了大量来自日本放送协会(NHK)的实况报道。
有人说,同传的大脑是特殊材料做的,语言天分极高的人才能胜任。对此她只是淡然地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,聪明出于勤奋,天才在于积累。她说:“做同传,不仅要注重基础语言能力的训练,也要关注自己国家和对象国的国情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动态。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反复练习自己的日语外,我也会在业余时间听NHK的广播,看日本的报纸。每一场同传之前,都要做足准备功课,查阅很多资料。例如,最初涉足环保领域会议时,正值‘京都议定书’刚刚生效,因此需要从零开始,了解这项议定书的出台背景、主要内容、执行情况、各方立场、今后走向等相关知识。每一次同传,都是一次紧张的挑战,都需要用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准备。
在高度紧张的同传现场,王小燕也犯过错误。在3•11东日本大地震的央视同传中,忙得连轴转的她在进行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灾后30日致辞的直播同传时,,一时恍惚将日文汉语词汇“牺牲”未经转换,直译为“牺牲”。而日文中的“牺牲”虽然与中文字面相同,内涵并不一致,仅是泛指“死亡”而已。说起这次经历,现在的她看起来仍心有余悸。王小燕说,“每一次犯错,我都会告诫自己,一定要多做功课,虚心求教,亡羊补牢,避免再犯。”